欢迎光临西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

今天是: | 无障碍阅读 | 关怀版

藏族民俗概述

2024年01月16日 来源: 作者:

  概述
   

    藏族现有人口459万(1990年),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历史

    据考古发现,作为青藏高原的土著民族,自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时代,藏族的先民正生息于这里,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藏族自称“蕃”,少数又称“堆巴”、“安多咭”、“嘉戎哇”等。而自隋唐以来,藏族这一称谓在汉文史料中变化较多。先称附国,后谓苏毗、女国等,继有吐蕃、乌思藏、土伯特、唐古特、卫藏诸称。这些称谓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其地域也有区别。史载,西藏山南地区最早由氏族成员组成牦牛部,后由雅袭部落于公元6世纪称雄当地诸部,并最终由该部首领,称“赞”,即松赞干布赞普于7世纪初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汉籍称“吐蕃”。松赞干布与唐朝通好联姻,从长安娶文成公主,接受唐朝封号,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了藏汉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此时正值中原的唐朝时期,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战争、贸易,尤其是吐蕃赞普与唐朝公主的两次联姻,加大了吐蕃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认知,从而为元朝时西藏地方归属中国版图埋下了伏笔。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明朝对西北、西南藏族地区除设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外,还承袭元朝土司制度管理;并在西藏地区设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又先后在藏族地区分封三大法王和五个王爵。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务。对西藏地区,正式册封了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达赖喇嘛(1653年)和班禅额尔德尼(1713年)并任命驻藏大臣(1728年)会同地方办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民国历届政府都在中央设有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1934年,国民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是中央派驻地方的专门机构。为反对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近百年来,藏族人民和全国各兄弟人民一道同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祖国的统一、中华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西藏地方与甘、青、川各地区的藏族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宗教信仰

    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藏区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生活习俗

  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帐篷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藏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复杂的婚姻制度,民主改革前的藏区,除了普遍流行的一夫一妻制外,还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并且实行严格的阶级内婚制度,奴隶主和奴隶之间严禁通婚,奴隶主内部讲究“门当户对”,婚姻的基础不是男女双方的爱情,而是财富和地位。由于广大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对奴隶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所以农奴和农奴结婚时,必须先求得农奴主的准许。西藏和平解放后,旧的不合理的婚姻形式被彻底抛弃,实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成为男女青年择偶的主要方式。男女双方有意,先请活佛卜合属相,如果卜算结果吉祥,即进入第二步,求婚。一般由男方家长向女方家长献哈达和各种礼品并提出求婚,若对方同意,就将礼物收下,并回赠一条哈达。然后,选定吉祥日子,举行订婚仪式,向女方父母赠“吾仁”(养育费、奶钱)及其它礼物,向证婚人献哈达。然后制定婚约,举行庆宴。结婚前一天,男方要向女家送服装、头饰、手镯等。第二天,男方要派一位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为首的迎亲队到女方家接亲。新娘迎到夫家,举行献哈达及歌舞等活动。婚礼活动一般持续三天,婚后三个月或六个月,新婚的丈夫陪同妻子回娘家住几天,即“回门礼”。至此婚礼结束。迪庆藏族结婚的时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泼水。传说迪庆藏人婚礼上的泼水,是一种神圣的礼节,表示新婚夫妇互敬互爱、互相体贴,感情象流水一样长,像海水一样深。

    服装特色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宽体长身、大襟广袖,质地可分为锦缎、皮毛、氆氇、呢料、布料等。藏袍一般很长,穿时须从腰际提起,用带束于腰间。已婚妇女多在腰间系一条彩色腰裙,称为“邦典”。藏袍的大袖子平时绾起来,聚会娱乐时,则放下长袖,翩翩起舞。藏族男女都喜欢戴呢帽或皮帽,皮帽上绣以金银线,因此又称金花帽。

    节日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历为阴阳合历,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阴阳配合十二生属系年,每60年一周,以阴火兔年(丁卯)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闰;藏历元旦是最重要的节日。藏历正月十五,当地群众有观酥油花灯的习俗。4月15日纪念佛诞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间举行庆祝活动。藏族的节日还有萨噶达瓦节、雪顿节、花灯节和望果节。 

    藏历年 每年藏历正月初一。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除夕时打扫卫生,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符号,表示祝贺吉祥如意。云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团(类似于饺子),在面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种东西都有一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者,表示他心肠软。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要进行宗教法会活动。

    “雪顿节”  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原意为“酸奶宴”,届时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来又增加了演藏戏的内容。雪顿节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壶、保温瓶,带上食品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饮茶喝酒。 

    “望果节” 在每年秋收以前,过望果节时要互相宴请并进行各种野餐活动,以迎接秋收。还要过“沐浴节”、“降冬节”等传统节日。 

    禁忌

    1、与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记住不要将你的手搭在对方的肩膀上,尽管彼此间是老朋友。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记住在下列情况下不能扫地或倒垃圾: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等。

    8、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1、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2、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3、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6、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